二维码
中国天然气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天然气 » 正文

匠心铸就精彩人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30 13:01:16    来源:中国天然气网    作者:天然气网    浏览次数:165    评论:0
导读

匠心铸就精彩人生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河-长岭段)顺利投产。

侯宇是中俄东线项目部安全副总监、第一分部副经理,他全过程参与中俄东线试验段一期、二期和北段(黑河-长岭)工程建设,是我国油气管道工程向国际高端转型与升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建设过程中,他坚守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全力抓好工程建设,倾尽全力,用匠心保障这条能源动脉建设,铸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管口长短轴之差缩短了2.5毫米 黑龙江的冬天总是异常寒冷,-40℃的气温有时甚至会冻裂手机屏幕。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把一根根10吨重的管道“巨无霸”连接成一条完美的管线,焊接前的组对精度是质量控制的第一关,这个难题不破,工程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 2016年10月,侯宇受组织安排,来到中俄东线试验段,担任技术负责人。他到现场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虽然供应到现场的钢管全部符合制管规范要求,但现场使用难度非常大,单单一个组对环节就要花费一两个小时。 钢管的管口不是正圆型,通常情况下,像直径1422毫米的管口是一个长、短轴之差最大不能超过8.5毫米的椭圆。有什么好办法能将两个这样的椭圆形管口快速拼接在一起,误差还不能超过一枚硬币的厚度?做不到这一点,焊接合格率、效率就上不去。 针对这个难题,侯宇组织焊接专家、项目管理团队、8家管材生产商和总工程师及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逐一进行分析。依照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他提出,对运抵施工现场的管材,在不影响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将错边从2毫米放宽到2.5毫米。这微小的0.5毫米极大降低了组对难度,提高了组对效率。 在后续管材制造环节,经过科学计算验证,侯宇组织团队将管口长短轴之差从8.5毫米缩小到6毫米。不要小看这2.5毫米,它是在突破极限,不仅使我国的超大口径钢管管口变得更圆,保证了焊接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改写了以往的生产技术规范——将钢管管口椭圆度从0.6D%提高到0.42D%,将我国自主研发、自行生产的大壁厚螺旋管制管工艺的标准提高了一大截,向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迈出一大步! 20公斤焊丝自动填充“死口” 在长距离管道施工中,管道的封闭连接,俗称碰死口或连头,是管道环焊缝的最大质量风险控制点。 中俄东线的管径是1422毫米、壁厚21.4毫米,每道焊口需要填充5.5公斤焊丝,每道连头口则需要填充20公斤焊丝。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焊打底+半自动焊填盖”焊接工艺,需要两名焊工连续工作一整天,才能将20公斤金属准确地填满焊缝,不仅对焊工的技术要求高,而且耗时长。 连头口受施工难度大的影响,及工艺条件的制约,是管道环焊缝的最大质量风险点。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壁厚超过16毫米时,使用半自动焊焊接工艺时风险大为提高。 随着工程的进展,新的课题摆在侯宇的面前:中俄东线最薄的壁厚是21.4毫米,最大的壁厚达到33.8毫米。连头口怎么办?采用半自动焊,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法保证质量。采用全自动焊,又没有相应的连头焊接工艺保障。 研发新的连头焊接工艺势在必行。侯宇下定了决心,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将半自动焊升级为全自动焊、大壁厚连头工艺的研究与试验。4个月的时间里,侯宇他们经历了数十次失败,进行了多轮参数调整、试焊、缺陷分析、性能试验等,终于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国内外多种焊机、多种壁厚的国内首个大壁厚自动焊填盖连头工艺,从根本上克服了原工艺的短板。 采用这一工艺,20公斤焊丝通过自动焊设备自动填充到“死口”,施工效率、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100%应用的自动焊施工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施工方面有一大创举,那便是100%采用全自动焊接设备。全自动焊机组的优势是生产的环焊缝质量稳定,焊接效率高,但缺点是设备众多,机组搬迁难度大,且耗时费力。 怎样克服自动焊设备搬迁的缺点是摆在侯宇面前的难题。为此,他带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技术支持单位,在图纸上一处一处分析,一处一处现场踏勘,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动焊机组的连续施工,全面落实“优先采用弹性敷设、其次冷弯管沟上焊,第三尽量减少冷弯,附以沉管下沟”的施工要求。 与此同时,侯宇带来团队逐一与施工单位讨论弹性敷设施工工法,分析提炼各单位的最优提案,形成了弹性敷设段焊接工法和下沟工法。通过这些努力,中俄东线试验段二期计划留头数量减少85%,环焊缝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平原线路段采用自动焊连续作业简单快捷,那么山区段施工如何保证?这也是制约工期的最大难题。 侯宇带领技术团队逐个破解施工难题,取得了一个个创新成果:在山区石方段首次采取机械化与标准化施工手段相结合的松动爆破方案,石方管沟一次爆破成形,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反复进行15度、20度、25度坡度外焊自动焊工艺试验,确定了新的排焊工艺,并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焊缝成形良好,无损检测合格;针对山区陡坡段具有高落差、作业带狭窄、大型施工设备使用受限、运布管和下沟难等问题,创新采用了坡顶预制、滑撬顺管法完成80吨的“六接一”管线下沟作业等,这些都为山区段大口径长输管线全面应用全自动焊焊接工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宝贵经验。 有人问侯宇,中俄东线都有什么创新?他曾自豪地说,1422毫米超大口径、21.4-33.8毫米大壁厚、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管道,世界上都没有人建设过,所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创新! 能够参与这条举世瞩目的国家能源通道建设,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用创新为工程建设破解一个个难题,推动工程安全优质投产,侯宇深感自豪。谈起令他最自豪地事,就是能够光荣地说:“中俄东线建设,有我的一份功劳。”
 
(文/天然气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天然气网原创作品,作者: 天然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tianranqi.org.cn/news/show-1512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19 中国天然气网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5736号-10